钱从哪里来6 叙事之年
作者 | 香帅 |
---|---|
简介 | 《钱从哪里来6:叙事之年》是香帅在2024年12月16日完成的一部著作,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叙事如何影响金钱流向和经济现象。本书通过多个章节,详细分析了叙事在资产价格、消费行为、商业模式、企业出海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叙事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力量。 |
一、叙事与泡沫
(一)叙事的本质与力量
叙事(narratives)是一个学术化的表达,通俗点说,就是 “讲故事”。人类从来就是故事的动物。故事,是我们创造共同想象、凝聚共识,从而得以站到地球食物链顶端的核心能力。因为共识是合作的基础,是价值的基础。
共识是人类社会增长的基础,分工合作离不开基于价值度量的市场交换,而 “价值” 就是人类社会某种共识的尺度。例如,货币的价值是基于一种共同想象的共识,共识越大,价值越高,黄金、美元、主权货币、比特币等莫不如是。
(二)叙事的特点
- 内涵与外延模糊 :叙事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与新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有交叉,概念和定义较模糊,难以形成成型的理论框架。
- 随机性与突变性 :叙事本身具有随机性、突变性,结果高度不确定,从实证上测算叙事的价格影响和机制非常困难。
- 社会共识影响 :当社会缺乏共识和确定性时,叙事的力量会更强。当下全球处于政治、技术、经济大变动时期,中美脱钩、俄乌冲突、中东问题等让全球化变得支离破碎,数字资产开始成为新的大类资产,人类社会进入共识碎片化时期,相关叙事可能影响部分人的行为和认知,产生局部后果。
- 社交媒体影响 :社交媒体加快了共识形成和破灭的速度,降低了叙事的门槛,精英叙事被大众叙事取代,信息传播从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演变为自下而上的多点迸发的网状结构。不断重复强化的虚假叙事,具有人情味、身份认同和爱国情怀的叙事更容易流行。
问:"这个世界会精致吗? 现在的大众文化是不是一个粗鄙化的过程? "
马东: "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 5% 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 95% 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只是这 95% 的人,每个人今天都有了一个自媒体的权利,而且有了技术通道,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看到了。"
(三)交易 “政策叙事” 难赚钱的原因
- 一致预期 :政策叙事引发的交易行情往往反映一致的预期。叙事越流行,预期越一致,价格调整越快。若非提前有仓位,很难在一致预期的追涨行情中赚钱。
- 拱火效应 :社交媒体助力政策叙事产生资产价格的拱火效应,即社交媒体会给信息传播煽风点火,让 “信息传播 - 价格变动” 形成强反馈,投资者的狂热和非理性被推向极致,资产价格也更快形成泡沫。当然,负反馈也容易让投资者极度悲观,泡沫快速破灭。对投资者来说,若非早入场、早退出,交易 “政策叙事” 亏损是大概率事件。
(四)叙事流行要素
- 关己 :叙事要与社会大众产生共鸣。
- 重复 :需持续制造涟漪,社交媒体对叙事的重复和强化是叙事病毒式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 自我强化机制 :叙事的因与果相互印证,形成自我强化。
随着技术变迁和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叙事对资产价格和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资本市场似乎进入了一个非稳态的地质结构区,熟悉的定价模型、交易策略,甚至认知边界,都更多地受到了来自现实世界的挑战。
二、种草经济
“种草” 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增长曲线,通过激发消费者的非刚需欲望,推动了消费升级和市场细分。
(一)消费者觉醒
随着制造业产能提升,基本生存需求物品的过剩取代了匮缺,纯物质的消费主义面临被解构的风险,多元化的价值观,如环保主义、极简主义、理性主义、悦己主义、科技美学主义等浮出水面。曹虎博士将这些现象称为 “消费者觉醒”,即商品不仅是 “消费”,更是人们追求生活方式的载体和工具。人们开始主动追求向往和喜欢的生活方式,消费是这种追求的载体,消费的是一件商品带来的意义感、理解与共鸣,以及自我投射。
(二)叙事变化
过去的社会叙事是一个从上至下传播的过程,一个广告包打天下,一位明星 “老少通吃”,认知和消费上的同质性更高。但社交媒体让之前 “沉默的大多数” 有了浮现和表达的机会,很多曾被认为是非主流或小众的生活方式、想法、态度等,现在都能被看见并获得回应。消费市场的异质性、多样性变得更强,消费趋势本质上是消费者学习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并做出自我选择的过程。
三、商业没有模式,只有信任
熟人社会中,长期信任是商业护城河;陌生人社会中,标准化服务与效率为王。
胖东来案例:通过“无理由退货”“员工高福利”建立本地信任,许昌市每12元消费中1元来自胖东来,但扩张仅限于周边城市。
Costco对比:山姆会员店以精选SKU、高性价比标准化服务吸引中产,2023年单店营收是盒马的10倍,适应陌生人社会的效率逻辑。
信任溢价:胖东来自营豆制品年收百万,因供应链严控品质(豆腐厚度误差小于1毫米),消费者愿为“确定性”买单。
四、出海
内需不足倒逼企业出海,从“产品出口”升级为“模式输出”,需应对贸易摩擦与本地化挑战。
关键要素
- 内需不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 贸易失衡:出口过多导致贸易顺差,引发贸易摩擦。
- 中美脱钩: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企业需要应对新的挑战。
五、这次不一样
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方式和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提升附加值、利用数字能力和供应链优势,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获得了更大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从“价值链代工”转向“标准制定者”,需通过技术升级与全球协作重塑竞争力。
iPhone供应链变迁:从组装赚6.5美元(2009年)到提供核心部件赚104美元(2018年),体现中国制造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吉利收购宝腾:反向输出“中国造车模式”,在马来西亚建产业园降本增效,目标成为东盟汽车中心。
AI芯片竞争:英伟达因黄仁勋“需求叙事”单日市值波动千亿美元,反映技术话语权对全球产业链的主导作用。